新富町文化市場 改寫艋舺老城故事

新富町文化市場 改寫艋舺老城故事

Editors choice
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兼融了國際性的策展與在地文化同時發聲,居民與遊客可以輕鬆走入老建築喝咖啡,品嚐老店手製的鬆糕,或是認真地探索市場文化與飲食學;來自各方的旅客,也在這裡譜寫屬於自己的萬華遊記!

文/陳羿緻
攝影/顏志倫
本文主圖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座落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去年3月開幕後,成為時下不少年輕人約會、打卡的熱門新地標。深藏在東三水市場與住宅區內的這座舊公有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5年移建到現址後,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建於日治時期的新富市場,擁有簡樸但造型獨特的建築外觀。隨著歷史演變、歷經興衰,鼎盛時期市場內曾設有40個攤位,加上建築外側加蓋衍生出的攤位與「半樓仔」,新富市場也曾風光一時。後因1978年環南果菜市場的出現,以及市場周邊私人攤商大量聚集,逐漸形成了東三水市場,使得新富市場逐漸沒落,最後僅存正門口處的5攤維持營運,其餘都變成堆放雜物的儲藏空間,甚至連附近東三水市場年輕一輩的攤主們,都不知道曾有新富市場的存在。

不過也正因後期營運沒落的緣由,市場默默隱蔽在老城區,未曾被改建或損毀,得以將當年的建築完好保存。新富市場於2006年由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2013年古蹟建築修復完成,2014年台北市市場處公告招標空間的經營團隊,由忠泰建設取得9年營運權。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經營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變身為老城區裡饒富新意的公共交流平台。老市場一方面轉換為飲食教育的場域,也作為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場館更成為連結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

重新規劃後的內部空間,設置了餐桌學堂、巷仔內教室、展演空間、市場史脈絡常設展、創意協作空間、進駐辦公室、複合式餐飲空間等等,讓建築、藝術、設計、文化等多元的創新能量在此激盪萌發!

獨特U字型天井 成為網紅打卡熱點

新富市場的建築本身就散發迷人的歷史味道,日治時期的馬蹄型建築本體與外側的日式木造事務所,形成獨特的復古空間美感。當年的設計以實用功能為考量,為了兼顧採光與通風,排除傳統市場常見的潮濕與氣味,遂在挑高建築體上開了非常多扇窗戶,中間還規劃了U字型天井,不僅解決採光與通風問題,更形成特殊變化的視覺效果,可以眺望一方藍天的天井,開放後很快成了遊客熱愛的打卡景點。

建於日治時期的新富市場

建於日治時期的新富市場, 擁有簡樸但造型獨特的建築外觀。( 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走進市場內部,空間裡散發出清新的現代風格,且又跟原本的老建築毫無違和感,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談到,負責內部空間設計的旅德建築師林友寒本身對老空間就極富深情,規劃時以完全不損傷原有建築體為原則,就像火柴盒概念一樣,將來內裝若需撤拆,整個內部都是可以抽出撤離的。

建築師另於空間中植入兩道半透明厚牆,牆體厚度刻意與原有市場攤台的深度一樣,半透明的厚牆具有收納、動線、照明以及展示的功能,並區隔出展場與數個適合獨立作業的共同工作空間。松木夾板與半透明的PC板色調柔和,將視覺干擾降到最低,讓參觀者既能清楚欣賞原有古蹟的構造,又能體驗通透、開放的流暢動線。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