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環境與海洋的關鍵戰役 無痕飲食運動正在發酵

搶救環境與海洋的關鍵戰役 無痕飲食運動正在發酵

海洋汙染不只威脅生態環境與物種生存,食用受汙染的海鮮,更影響人體健康。近年無痕飲食、無包裝購物的消費模式於全球發酵,除了創造一波波環保商機外,還需要更多民眾支持與參與,才有機會留給後代青山綠水的環境。

文/吳宥姍
攝影/顏志倫

台灣外食人口超過千萬,據統計,一年產生350億個免洗餐具、180億個塑膠袋、60億個紙餐具和50億雙免洗筷。為鼓勵大學生外食自備餐具、飲食不留下任何垃圾與痕跡,最夯的大學論壇DCARD發起「無痕飲食運動」,意外引起一波波浪潮。

無痕飲食理念成形,可追溯至2013年食安風爆、2014年塑化劑事件、2015年「從海龜鼻孔中拔出吸管」、「中途島上信天翁胃部滿是塑膠垃圾」、「被飲料塑膠圈長期束縛成畸形的海龜」等引發公眾議論的影片,在社群網站及新聞媒體持續關注下,相關議題持續發酵。

據荒野保護協會調查顯示,台灣海洋廢棄物,高達8成是陸地上的一般廢棄物,經由各種途徑進入海中,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體78.2%;因此搶救環境與海洋,無痕飲食運動正面臨關鍵戰役,需要更多民眾的支持與參與!

儘管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塑膠所帶來的食安與汙染問題,仍有不少人對於「無痕飲食」一詞感到陌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孫瑋孜推動環境教育多年,發現許多民眾仍舊習慣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他在環境教育過程中,常被問到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Q1:垃圾為何會進入海中?

據估計,海洋每年吞進800萬公噸塑膠垃圾。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今(2018)年7月前往澎湖,針對海洋廢棄物中的保特瓶進行調查,發現澎湖岸邊的保特瓶,80%來自大陸,以台資「康師傅」最多,佔33%;其餘「四強」依次為「娃哈哈」、「農夫山泉」、「怡寶」及國際品牌「可口可樂」。

因此環保團體呼籲:寶特瓶等即棄塑膠已成為當下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洋塑料垃圾製造國,有責任敦親睦鄰大力減塑,同時要求飲料生產商訂定減塑目標,共同對應海洋廢塑料的危機。

孫瑋孜表示:「康師傅是中國相當具有規模的台資企業,這家中國飲品業的大哥大,在大陸製造了大量寶特瓶垃圾,又『浩浩蕩蕩』地漂回台灣;在海漂廢垃圾問題還無法透過台灣與中國政府部門協調解決前,儘管消費者也須負擔部分責任,但最該好好改革的是缺乏良好回收機制的企業。這些企業在荷包滿滿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擔起企業衍伸責任。」

而台灣雖然回收成效極佳,但可以想像台灣2千萬人,如果每天製造一件塑膠垃圾,每天至少會產生2千萬個塑膠垃圾,就算回收率高達95%,剩下的5%,100萬個塑膠垃圾仍舊是很驚人的垃圾量,而且實際數量可能不止於此。

加上台灣因為「鄰避效應」(民眾不喜歡掩埋場在住家附近),許多垃圾掩埋場都設置於海邊,例如花蓮有些除役的掩埋場,因為海岸線後退,海浪淘空掩埋場邊坡,導致掩埋場中的陳年垃圾流入海中。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