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情俗事,如何不上心頭?大腦情緒迴路與十脈輪禪定案例剖析

愁情俗事,如何不上心頭?大腦情緒迴路與十脈輪禪定案例剖析

文/黃金龍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不生氣、不生氣、活到一百一」,這是悟覺妙天禪師時常提醒門下弟子的話。有人形容生氣會「氣到冒煙」,也有人生氣可以「氣到發抖」,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反應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像《黃帝內經》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的說法。究竟「情緒」在人體中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又該如何才能「不生氣」呢?

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Paul MacLean)認為,人腦是三位一體的(triune brain),分別具有爬蟲類腦、古哺乳類腦及新哺乳類腦等3種不同功能,在進化過程中,依次添加到前一部分的結構,組合而成的。

在這三位一體的腦中,第一部分是腦幹,位於大腦最核心的部分,主要負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戰逃反應、生存本能,這是最原始的腦,在演化上,從古至今沒有太大的改變,因此也被形容為爬蟲類腦(reptilian brain)。

第二部分稱為緣腦(limbic brain),包括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等,主要為處理情緒、記憶的中樞,因此也被稱為情緒腦或古哺乳動物的腦,位於腦幹邊緣,也被稱為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第三個部分稱為皮質(cortex),皮質是最後演化出來的部分,負責高等的腦部功能,如計畫、思考、語言等功能,因此又稱為新哺乳類腦。

情緒感受 路徑複雜

後期的腦神經學家對這個簡化的理論並不完全認同,因為人類大腦的運作遠比這個模型複雜許多,比如說,在三位一體的腦中,屬於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在大腦運作時的路徑,首先是由眼睛、耳朵、皮膚等感覺器官,把接收到的資訊,經過視丘,傳到大腦皮質與附近的邊緣系統。大腦頂葉的感覺皮質負責分析資訊,結合邊緣系統的海馬迴的相關記憶,進一步在杏仁核做比對;比對結果再依相近的經驗,命令下視丘,再要求腦幹產生適當的生理反應。在這樣的路徑中,其實包含了皮質、邊緣系統和腦幹3個部分。

然而,讀者不難發現,邊緣系統的杏仁核與海馬迴所記載的過去經驗和記憶,在上述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有人容易發脾氣,有人常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表現都與大腦的杏仁核與海馬迴的記錄有關。

「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的狀況更清楚點出了邊緣系統在情緒反應中的重要性。由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1996年提出的,當外界刺激的強度超過一般生活經驗時,視丘接收到的強烈刺激大量進入海馬迴、杏仁核的迴路,直接引發戰鬥或逃跑的二元反應。在這樣的迴路裡,由於跳過頂葉的迴路,缺少足夠的大腦分析與思考,此時做出的決策常充滿了情緒與不理性。研究發現,當杏仁核被強烈刺激時,反應會持續90秒,甚至可能維持到18分鐘,而杏仁核所激起的神經與內分泌反應,可以持續4小時;所以像「氣到冒煙」或「氣到發抖」的反應,應該與這樣的生理迴路有關。

由此可知,人在極度憤怒或害怕時,是無法運用大腦的理性來思考的;因此,當我們要處理重要決定,又發現自己被杏仁核劫持時,最好能先冷靜下來,至少要控制住90秒,如果可以控制到20分鐘、甚至4小時後,再仔細重新思考一次,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大腦結構圖

建立新大腦路徑 避免記憶混淆

了解情緒在大腦的運作路徑後,可知邊緣系統的杏仁核與海馬迴,確實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那麼,一個人的「脾氣」與「個性」,是否可能變好或修改呢?

近代研究發現,成人的大腦可以產生新的神經細胞,尤其是邊緣系統的海馬迴。瑞典醫科大學教授Jonas Frisén估計成人的海馬迴每天可產生700個新的神經元,而到了50歲時,可以將原本嬰兒時的神經元全部更新。

Jonas Frisén的研究成果帶給人類新的展望,海馬迴每天產生的新神經元,對於人類的學習與生活非常重要,比如學生學習新科目、上班族工作時面對不同的工作內容、到陌生城市認識新朋友和新道路等等,都需要產生新的神經元來建立新的記憶、新的大腦路徑。

大腦在產生新的神經元時,會把各種事件與情境的獨特性進行編碼,這個過程稱為「模式分離」;不同的生活經驗,經過模式分離後,會產生不同的大腦路徑,避免大腦的眾多記憶發生混淆。

然而,新神經元產生的速度又會被哪些因素影響呢?研究發現,壓力、老化、抗癌藥物等,會降低海馬迴新神經元的產生;但適當的運動、限制卡路里、間歇性禁食,則可幫助新神經元增加。

研究同時發現,沒有學習新事物時,新增的神經元會在幾星期後死亡;而主動且重覆性的學習,則有助於神經元的存活。

禪定有助淨化負面意識

近年來極為流行的禪坐,據文獻記載,對紓壓、抗老有明顯效果。那麼,禪坐對於海馬迴神經的新生是否有幫助呢?

筆者在研究悟覺妙天禪師所傳授的「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時,發現杏仁核與海馬迴等邊緣系統,正好位於頭部三脈輪的中間位置。依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的研究與筆者個人的體驗發現,正確的禪定確實可以降低大腦的意識活動;甚至在入定後,可以讓大腦進入無念狀態。

禪定入定,乃至於禪定生慧,是佛門禪宗修行禪定的基本觀念。老子《道德經》中記載:「清靜為天下正」,妙天禪師亦開示:「禪定般若智,深解微妙義」;比對本文前述現代醫學對大腦的研究,可以解釋為:禪定能幫助海馬迴淨化負面記憶,進而產生新神經元,藉此建立新的大腦路徑,形成新的大腦思考模式。

筆者藉從事自然醫學的研究之便,在臨床上利用量子儀器Metatron觀察不同個案關於海馬迴與杏仁核附近的能量狀態,結果發現,大腦的整體能量會隨著老化、生病、血液循環不良等因素而降低;若有憂鬱、躁鬱等症狀的個案,在海馬迴與杏仁核附近的能量,常呈現低下狀態。以下3個案例,是受測者在專注頭部三脈輪10分鐘前後的能量變化,提供讀者參考。

案例1:身心健康、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

受測者為男性,50歲,上班族,身心健康,但平時工作繁重,壓力頗大。

受測者由老師事先教導,運用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專注頭部三脈輪10分鐘後,再測量一次。筆者比對受測者在訓練前後,杏仁核與海馬迴附近的能量變化如下。(圖中能量指標可分為1至6級,數字愈小,代表能量愈高)。

圖2是杏仁核與海馬迴上方腦室周圍的能量圖。比較圖1與圖2發現,訓練後的能量在整體上,比禪定前分別增強了55%與63%。由能量指標發現,原本禪定前的指標是以5級和6級為主,但禪定後,全部提升為3、4級指標。

禪定前後杏仁核與海馬迴能量變化圖

案例2:長期憂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

受測者為男性,49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長期憂鬱、害怕與人群接觸。

檢測該名受測者的大腦縱剖面能量圖如左圖,可發現在邊緣系統附近的能量出現很多5級指標,顯然較其他位置的能量要低。在教導受測者運用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專注頭部三脈輪10分鐘後,再測量一次。

筆者比對訓練前後能量變化如下圖所示,左圖為禪定前,右圖為禪定後,可發現訓練後的能量在整體上比禪定前增強了24%,而由能量指標發現,禪定前的杏仁核與海馬迴附近為5級,但禪定後,全部提升為3、4級。

禪定前後大腦縱剖面能量變化圖

案例3:貧血、有躁鬱問題的年輕女性

受測者為女性,20歲,貧血,略有躁鬱問題。檢測該名受測者的大腦縱剖面能量圖如下方左圖,發現有很多5級指標,推測應是貧血造成血液供給不足的緣故。在教導受測者運用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專注頭部三脈輪10分鐘後,再測量一次,發現整體能量(中圖)比禪定前(左圖)增強了12%。另外從能量指標也發現,禪定前的杏仁核與海馬迴附近為5級,禪定後,大部分提升為3、4級,僅剩一個5級。

受測者在聽完解說結果後,再進行第二次禪定訓練,時間也是10分鐘,檢測結果如右圖,再與訓練前的左圖相比較,發現能量提升了14%,而杏仁核與海馬迴附近的指標,則全部從原本的5級提升為3、4級。

禪定前後大腦縱剖面能量變化圖

另外,比對大腦皮質區的能量,並無明顯提升,故建議她若要改善身體能量,最好先從貧血問題著手。

從以上案例發現,諸如壓力、憂鬱、躁鬱等情緒問題,確實容易造成杏仁核、海馬迴等邊緣系統附近形成負能量;而十脈輪禪定的頭部三脈輪禪定,可以淨化邊緣系統附近的負面能量。

中醫理論說的「內傷七情」,係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緒容易造成五臟六腑的傷害,仔細推敲情緒過度表現的潛在原因,通常是佛家所說的「五毒──貪、瞋、癡、慢、疑」等內在執著所引起;「怒喜憂思悲恐驚」是表現於外的情志,「貪瞋癡慢疑」則是內在的根源習性。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曾定出修行三無漏學──持戒、禪定、智慧,《楞嚴經》亦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若從大腦科學來看,持戒有助於大腦不良路徑的修正;禪定可淨化海馬迴負面記憶、協助產生新的神經元;智慧則是藉由新生的神經元,建立新的大腦路徑。

妙天禪師開示:「靜而無慾、客塵遠離、無動無靜、動靜一如、無來無去、身心即佛」。學習禪定,讓自己處在清淨而沒有慾望的境界,才能免除一切煩惱與痛苦,更能幫助自己用智慧來處理娑婆世界的愁情俗事,如此一來,還有什麼煩惱憂思會上心頭呢?

◎海馬迴(Hippocampus)是人類及脊椎動物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有海馬迴的動物身上發現,海馬迴皆成對出現,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皮質下方,負責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參考網路維基百科)
◎杏仁核(Amygdaloid)又名杏仁體,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迴旁回溝的外側,頂部與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引發應急反應,讓動物能夠挺身而戰或是逃離危險。(參考網路維基百科)

黃金龍博士小檔案

黃金龍博士學 歷:
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 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年資:
自1996 年修行印心佛法迄今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