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變異度實驗證明 禪定可滋養大腦、保護心臟

心率變異度實驗證明 禪定可滋養大腦、保護心臟

文/蘇立仁博士(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心臟是維持生命很重要的器官,如果生命終止了,心臟就會停止跳動。人類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在演化上,心臟的生理結構可分為4個獨立腔室,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在正常情況下,心臟的收縮機制是由右心房的一個特化組織「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簡稱SA node)」來控制。竇房結是心臟的天然節律器,可以固定時間間隔,產生電傳導,路徑經由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簡稱AV node)、希氏束(His bundle),而到達心臟下端兩側的蒲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s);如此便成功完成一個心跳週期,引起心臟收縮,讓血液可以順利從心房流入心室,以維持正常的血壓與全身周邊組織的血液供應。

如果心跳週期發生不正常收縮(例如電傳導發生缺失,或心房與心室同一時間收縮),便會造成心臟功能異常,也就是心臟病。臨床上,這類型的疾病可使用心電圖儀(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或EKG)檢驗出來。

心電圖數據分析

標準的心電圖波形如下圖所示,主要是由P波、QRS複合波(R波)和T波所組成。這幾種波形的生理意義,P波代表心房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QRS複合波代表心室的去極化,T波則代表心室的再極化(repolarization)。

另外在臨床應用上,也定義了P波與R波之間的間隔,是代表左右心房去極化和去極化的電流傳導至房室結的時間;而Q波與T波之間的間隔,代表了左右心室去極化與再極化的時間;S波到T波之間的間隔,則代表心室再極化的時間。

由於心跳週期最明顯、也最容易測量到的是R波,所以心率(或稱心跳速率)的計算方式,常使用前一個R波與下一個R波之間的時間間隔來計算,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跳間期(RR intervals;簡稱RRI)」。

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的分析,是一種連續量測心跳變化程度的方法,目前臨床有很多類似的檢測儀器或坊間流行的健康手環,也可以提供類似的功能。主要的計算方法是藉由心電圖圖譜而取得每次心跳之間的間隔,稱之為「心跳間期」。

而除了藉由節律點產生規律性的放電會造成心臟收縮外,心跳的快慢也同時會受到血液中的賀爾蒙與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因此在間隔與間隔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差異。

心臟神經傳導系統

心率變異度可作為個人健康指標

心率變異度的分析,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所發現的重要現象,當心率變異度愈差,患者未來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愈高。不僅如此,壽命低於3個月的病人(不管罹患任何疾病)、瀕臨死亡、已接受過心臟移植、或配帶人工心率調節器的人,其心率變異度都幾乎等於零。

此外,心率變異度與年齡也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10~20歲健康有活力的年輕人,其心率變異會比60~70歲的長者要高出數倍,所以心率變異度的應用,不僅可用來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存活率,同時也被應用在評估自律神經穩定性的狀況,進而作為個人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