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時代來臨 如何打造更安心的無現金支付?

數位金融時代來臨 如何打造更安心的無現金支付?

電子支付日益興盛的今日,潛在的資安問題也開始入侵生活。當方便帶來交易的可能風險,身處風險中的我們,該如何應對並聰明解決?面對琳瑯滿目的電子支付工具,又該如何明智地運用,而非被其主宰?處處考驗著現代人身處變動社會中的辨別力及智慧。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無現金支付為全球經濟帶來的浪潮,毋庸置疑地擴大了商業發展的規模,比起傳統現金,結合區塊鏈及網路宣傳的無現金,更能吸引消費及資金的挹注,在刺激經濟的活絡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傳統的現金交易因為不經手電子設備,也不記名,具有較高的隱密性;相較之下,所謂的無現金支付,往往須綁定手機App、信用卡,留下龐大的數據資料,也不免使人擔心,這些數據最後都去了哪裡?有被妥善保管嗎?

去(2019)年7月,日本企業推出的QR Code電子支付服務「7 Pay」,甫上線便因薄弱的安全防護措施,被駭客攻擊,近千名使用者卡片被盜刷,被迫在1個月內緊急暫停服務;而號稱電子支付使用率已達95%的瑞典,則因駭客入侵、擔憂現金消失造成不便等問題日漸浮上檯面,迫使官方決定暫緩無現金腳步。

回過頭來看台灣,根據聯合信用卡中心統計,2018年國人信用卡遭盜刷的總金額高達23.5億元,其中非面對面的交易,如電商網購、網拍消費等,占比超過9成;令人瞠目的數字不禁使人反思:無現金社會雖帶來方便,但若過了頭,是否反將大眾置於風險與麻煩之中?

對此,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蔡宗榮表示,所謂的「資安風險」,其實是不論有沒有進入無現金社會,都必須面對及提防的問題;無現金在未來的發展大勢已定,要走回頭路十分困難,我們不能單純認為,完全地杜絕無現金,就能避開所有的資安風險;相反地,加強支付工具的管理,以及建立大眾對網路詐騙的防範觀念,才是治本之道。

卡號代碼化 串聯支付生態圈

蔡宗榮舉例,像3大手機支付系統之一的Apple Pay,在刷卡交易上的安全防堵,全球有目共睹,Apple Pay採用的便是所謂的「卡號代碼化(Tokenization)」,顧名思義,即是顧客刷卡時,商家的電子設備會收到1組代碼,而非顧客使用的信用卡16位卡號,可阻絕卡號外洩問題。這就是針對支付工具進行改善的最佳例子。

經由「卡號代碼化」的交易過程,商家不會知道刷卡人的真實卡號,只有發卡銀行透過解碼才能得知;透過來回建碼與解碼的程序,有效降低資料被竊取的風險。目前許多國內行動支付系統也持續引進代碼化功能,期許打造更安全、無縫的無現金支付保障。

此外,中央警察大學資管系教授高大宇也表示,各大Pay發展獨立的管理機制,將風險分散,也是有效防堵駭客的方式;舉例來說,銀行在工作時,會分別派屬不同員工負責不同層級、階段的資料審核,達到所謂「資訊安全秘密分享(Security Sharing)」的目標,使關鍵技術掌握在不同人手中,最後再加以統整,而非由一人獨攬;如此一來,更能確保整體資訊管理的安全。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