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引風 為城市降溫

種樹引風 為城市降溫

全球各大城市高溫不斷破表,使得生活品質每下愈況,各國紛紛祭出對策,以對抗日益惡化的熱島效應,如巴黎栽種17萬棵樹,以綠化環境;德國打造綠屋頂,力求節能減碳;而台灣,也有新北市政府為遏止水岸宅阻擋重要風口,特別為風道立法,助城市降溫。到底熱島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呢?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

時序進入10月,秋老虎仍然持續發威,酷熱的天氣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住在高樓大廈群聚的民眾,就像隨時都置身於桑拿房裡似的,不得不24小時狂吹冷氣,以消暑氣。其實這種都市悶熱現象,正是起因於高樓林立、道路縱橫、車水馬龍、種種人工熱源集中,再加上水氣、空汙、綠地減少,而形成的熱島效應。

1960年代開始,全球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微型氣候,若透過人造衛星以紅外線從空中觀測地球,地圖顯示顏色愈紅的區塊,表示溫度愈高;若城市與周邊地區不論白天或黑夜都呈現明顯色差,則表示市區氣溫始終比周邊來得熱,讓整座城市在衛星地圖上看似一座浮島,因此稱為城市熱島效應。

這樣的微型氣候,除了造成城市溫度居高不下,還伴隨著生態系的改變、降雨不均、都市水患增加、空氣汙染等,甚至會影響人類健康。因此,為解決城市持續放熱的問題,各國政府都想盡辦法進行冷卻(cooling)策略,以降低環境溫度,抗衡不斷襲來的城市熱浪。

亞洲地區對治熱島效應最著名的案例,應屬2019年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發起的「海之森」社會運動,他在東京灣號召50多萬人一同種樹,將海風導引入城。2005年,日本政府把退役的垃圾場重新規劃,在總面積149公頃的空地上撥出88公頃種植樹木,命名為海之森公園,後由安藤忠雄接手設計,更大膽地把整個景觀擴大,除了讓海之森成為公園綠地,還建立了系統性的街樹網絡,將海風順勢引入港灣,透過「種樹引風」來緩解東京的熱島效應。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自1980年代以後,台北、台中和台南也出現熱島效應,但直至近年,民間團體、企業和政府才意識到節能減碳、環境保護的重要。新北市政府為促進環境通風效益,於2013年提出「風環境管制區」原則,規定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的「水岸第一排」,建物面寬不得超過基地寬度的70%,以利風道暢通,讓風可吹進城市;新北市成為全台第一個因熱島效應而為風立法的地區。

城市熱浪肆虐 高溫36°C恐成常態

據中央氣象局觀測顯示,今(2020)年7月19日,台北夏季高溫衝破39°C,突破1897年設站觀測以來7月的最高溫,令路上行人的汗水如水壩潰堤一般,只想趕快鑽進冷氣房消暑。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表示,台北、台中、高雄3大都會區每年氣溫屢刷新高,未來36°C恐成台北市的夏季常態;而其中的因素除了受氣候暖化影響,熱島效應的協同作用更是不容小覷。

都市微型氣候 城市熱島效應

都會區因經濟活動繁盛,提供了無數就業機會,加上生活機能多元、完善,因此不斷吸引外縣市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然而,過度的人口膨脹卻產生了許多城市亂象,諸如房價瘋漲、物價飆升、空氣汙染、人潮擁擠等,令生活品質日趨下滑。而都市迅速發展的結果,不單影響小範圍的居住環境品質,因城市過度密集所產生的微型氣候,亦恐造成整體生態系的變化,以致更多不可預測的城市災害發生。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