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正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本意,圓證菩提

佛教教義正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本意,圓證菩提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百年來,在佛教界一直流傳的佛教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思是說,所謂的佛教,是教人壞事不要作,善事要多作,人要練習如何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一點惡念都不能興起,這就是佛教。

嚴格來講,這並沒什麼錯,只是不夠完美。如果只把佛教定義為教人起心動念要清淨,行為上善事多作,壞事碰都不能碰,則佛教只上達於教人為善去惡,起心動念只起清淨善念,如此而已。

然而,佛教教義若僅止於為善去惡、清淨善念,則根本喪失釋迦佛祖苦修6年、證道弘法45年、苦心創立佛教的真正精髓所在。在這種定義下,修佛只能停在嚴守「戒律」,努力於去惡行善,淨化念頭,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惡念,保持意識的清淨,而忘了佛陀創立佛教的本意是人人成佛的宗教。

至於教義的「自淨其意」,則應修正為「自淨本意」,因為「自淨其意」指的是別人的意念,我們應該修正的是自己的心念,而不是他人的心念,將自己凡塵的俗念轉化為清淨,才是根本的清淨。

釋迦如來證道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吾以佛眼觀眾生,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佛祖發現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我執太深、法執太重,誤以為現在這個皮囊是「我」,故窮其畢生之力,只為滿足色身的「我」,而不知道皮囊裡面還藏著一尊看不見的靈性真我的存在,不知道真我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要去滿足真我的需要,而浪費一生;這就是所謂「以假作真、顛倒夢想」。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