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種開跑,哪些問題要注意?

新冠疫苗接種開跑,哪些問題要注意?

Editors choice
新冠病毒(COVID-19)AZ疫苗今(2021)年3月才運抵台灣,負面新聞隨即接踵而至,國際上頻頻傳出接種者出現明顯副作用及施打後死亡的案例;在這樣的疑慮下,民眾對疫苗品質的信心難免大打折扣,猶豫到底要不要注射。

文/溫欣儒
攝影/簡侑俊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面臨健康和經濟的損失,可說是前所未見,全球確診人數至3月30日止,已飆破1.28億人,死亡人數約279萬人。如今新冠疫苗問世,各國已陸續開始讓人民接種,期盼能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台灣首購的11.7萬劑AZ疫苗(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已在3月初順利抵達,由第一優先的醫事人員開始循序接種。

未料,南韓上(3)月中旬爆出有8人在注射疫苗後死亡;英國更誇張,接種690萬劑AZ疫苗竟有205人死亡;不過根據調查,這些都和注射疫苗無關,但是種種因疫苗而衍生的狀況仍令人擔憂,國內也傳出許多醫護人員因擔心副作用而不願接種情形,嚴重影響國人的注射意願及信心。

半數民眾不願施打 如何實現群體免疫?

疫苗的施打風險引發熱議和關注,「ETtoday新聞雲」民調中心針對台閩地區年滿18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8.3%願意施打;另外51.6%不願意包含了36.4%不太願意及15.2%完全不願意;其中以對疫苗效果不確定(39.3%)及擔心疫苗副作用(38.3%)的比例較高,另外21.2%則認為台灣疫情控制得當,不需馬上接種。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對第一線18萬醫事人員調查,願意接種AZ疫苗者為33%。

對於疫苗接種後會出現哪些風險,前衛生署署長、現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醫師表示,疫苗與其他藥物一樣,都會有潛在的副作用,但確實能有效幫助人體加強免疫反應,製造抗體,產生免疫記憶,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做好識別和抵抗病菌的準備,以降低患病風險。

為避免出現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臉部喉嚨腫脹、心跳過快、全身出現嚴重皮疹、頭暈及無力等,接種單位都備有急救設備;張峰義建議民眾接種後,宜在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無恙後再離開。

新冠疫苗3 月可以供貨,想儘速施打意願

上表為「ETtoday新聞雲」民調中心於今(2021)年3月針對台閩地區年滿18歲以上民眾進行施打意願調查結果。

由於接種後的副作用是可以預測的,林口長庚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醫師表示,民眾在接種疫苗以前,應先做好相關心理準備,並建議安排在休假期間接種,以免身體不適影響工作。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現象,可透過吃止痛藥緩解;但如果出現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就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作為診斷參考。

不過,台灣防疫有成,卻成了民眾認為不需施打疫苗的理由,畢竟不接種也不會有染疫的危險;但如果注射,就可能面臨發燒、過敏性休克等副作用,實在令人擔憂。陳志榮表示,由於疫情初期,政府防疫措施超前部署,從國門到家門,守住疫情防線,守護國人健康,所以台灣很安全。但國門總有一天會開放,屆時病毒進來的機率就可能升高,如果人們沒有絕對的抵抗力,就會面臨染疫的風險。

「相較於染疫後的風險,疫苗的副作用根本微不足道」,張峰義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