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活成受害者

別讓自己活成受害者

對同事微笑,卻被視而不見;和朋友聊天,對方突然已讀不回;長官的關愛總輪不到我…;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些經驗,一旦遇上,有人會選擇無視,有人抱怨幾句就忘了,但也有人認為對方是針對自己而牢記在心,感到非常糾結;這是為什麼呢?

文/溫欣儒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用這句話形容受害者情結(以下簡稱受害者)的人格特質,是最適合不過了;因為他們過去曾遭受巨大的情感創傷,所以再遇到類似狀況時,會變得害怕、擔憂,不斷讓自己排徊在過去的陰影中,甚至把所有事都與過往的打擊連結在一起,走不出來。

所謂受害者心態,一般是源起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巨大情感創傷及情感忽視;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心理較為脆弱,思想觀念也不成熟,所以在面臨重大事故時,會覺得卑微弱小、無力可施,若再加上沒有得到其他人的協助及幫忙,會益發無助而留下陰影,陷入「被社會無情辜負」的牛角尖,影響人格發展。

離開不符事實的自我懷疑

諮商心理師顏辰珊表示,受害者的內心都存在一種渴望,希望能滿足當年被傷害或被忽略的情感,例如過去曾被朋友背叛,便渴望自己能被真心對待,但因為情感上曾受過打擊,所以思維會一直僵化在當年受創的經驗裡,而讓自己活在負面情緒和自我懷疑裡,並把所有發生的事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傳達給身邊的人,以求得到安慰、鼓勵或支持,來獲得滿足。

或許在一般人眼中,會覺得他們只是「想太多」,但實際上,他們除了想太多,還會放大解讀他人的行為舉止,並相信自己的主觀感受,認為對方是在針對他們。

常見的受害者情結特徵

脫離受害者心態 只在一念間

顏辰珊指出,受害者心態除了源自於過往的受挫經驗,也會被身邊人培養出來,比方像抱怨,很可能會在無意間變成習慣,甚至無法自我掌控,慢慢地就會形成受害者心態。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