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著教孩子分享 先給他滿滿安全感

不要急著教孩子分享 先給他滿滿安全感

文/謝璦竹

年節期間大人忙拜年走春,原本是家裡獨生子的小孩,會遇到一年只見一次的一大群孩子,熱鬧之餘,難免會遇到搶玩具、爭寵的情況,或相反地,家裡小孩不習慣和別的小孩相處,而出現落單的情形,這時父母不要只顧著聊天,應該適時關心孩子的適應情形。

孩子相處的一大課題是分享與合作,一起玩玩具,一起玩遊戲,而孩子能不能與朋友分享玩具,或是融入遊戲中,要視孩子平常是不是有充分的安全感,不擔心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被別人搶走或是玩壞。

有多年輔導學生經驗的心理師賴幸瑜說,安全感來自平常家庭規則的建立,如果父母平常規則明確,賞罰分明,而且說到做到,孩子比較容易有安全感,不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變成別人的。分享必須建立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分享,而是從遊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分享。

「孩子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世界,他們沒有灰色的中間地帶。」賴幸瑜說,這種對公平的在意,並不只限於對自己的所有物。她舉例說,她曾在一場親子活動中觀察到,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一臉不平之色,原來是隔壁桌的大人多拿了物品;父母以為小孩多管閒事,沒有理會,結果孩子嚎啕大哭。「小孩是天生的糾察隊。」賴幸瑜說。

平常在家裡,孩子如果有兄弟姊妹,父母應該盡量做到公平、不偏心。很多父母都知道兩個小孩就要買兩件,人人有分,但其實孩子並不是只在意「別人有,我也要有」,而是在意父母對他的關心。

舉例來說,如果家裡經濟不允許買兩件,只能買一件,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商量,請孩子們訂出一起玩的規則;又例如,有些父母會重男輕女,或是灌輸老大要承擔較多責任的觀念,這都會讓孩子心生不平。

賴幸瑜說:「管教時訂出一些限制條件,有助於孩子培養各種能力。」家裡的經濟條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限制,但這無礙於孩子能力的養成;相反地,只要用溫柔的方式和他們講道理,反而可以培養他們的能力。

不過,重男輕女或是老大擔責,就會讓孩子感覺偏心,挫折他們的努力。「不管我再努力,媽媽就是比較疼哥哥」,「不管弟弟怎麼犯錯,媽媽總是罵我」,像這樣的心情,無助於孩子培養能力,反而會讓他們放棄努力。

不過,「規則明確、賞罰分明」不代表家庭氣氛一定要很嚴格。賴幸瑜提醒,相反地,家裡面最好有黑臉和白臉,一個態度硬一點,另一個就必須軟一點,讓孩子的情緒有依靠的地方。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