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除濕3原則 跟體內濕氣說掰掰

春夏除濕3原則 跟體內濕氣說掰掰

濕氣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要避免濕氣入侵,必須從調理身體做起,才能有效與水腫、肥胖、疾病說掰掰!

文/高毓霠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每每進入梅雨季節、春夏交接之際,氣候就變得多雨潮濕。而這種潮濕的氣候,不僅衣服曬不乾,帶著一股霉味外,不少民眾似乎也跟著潮濕不適,彷彿像是沒擰乾的濕衣服,渾身沉甸甸地提不起精神。

濕氣滯留體內 成百病之源

就中醫觀點,春夏交接,暑熱濕氣侵入人體,會讓人覺得頭昏腦脹、疲倦沉重、胃口不佳等。身體若代謝差,水分堆積體內,體內濕氣加重,除了會造成水腫問題,更可能因此引發其他健康隱憂。

「濕為長夏的主氣,且有內濕、外濕之分。」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醫師指出,梅雨季節以至夏天,難免受濕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濕重濁、黏滯、向下特性的外邪)所困擾,「外濕」多由長期陰雨連綿,氣候潮濕,或居處潮濕,水中作業,淋雨涉水,汗出後濕衣未能及時更換等外界濕邪所致。

至於「內濕」,以中醫觀點來說,「濕」其實是滯留在體內的多餘水分,這主要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她接著說明,「這種體質常因長期飲食習慣不良所致,例如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嗜食生冷或嗜酒成癖,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症狀為腹脹食少、四肢疲倦、神疲乏力、氣少等),體內積聚多餘水分滯阻形成濕重,即所謂『脾虛生濕』,且營養不能正常輸送至全身,無法代謝的廢物,也會堆積在身體局部,形成腹部及腰腿處的肥胖。」

許多疾病發生也與「濕邪」有關,故存在體內的「濕」,不容小覷。陳盈光指出,中醫辯證中,「濕邪」被視為引發及惡化「代謝異常」疾病的關鍵。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