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不一樣 回歸本質才是最好的改革

教育應該不一樣 回歸本質才是最好的改革

學校不該是販賣學歷的學店,應該回到最初的本質,教育應該是知識的傳授、品格的培養、技藝的學習,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如沐春風,當層層往下落實,整體教育才能真正鬆綁。

文/高毓霠
攝影/徐文峰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面對教改的口號,缺乏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遺留下的問題叢生,學生因為找不到方向,大量湧入沒有前途的校園,家長抱持著過時的觀念,繼續綑綁住孩子。一連串錯誤的循環,彼此互為因果,形成牢不可破的僵局。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痛心疾首地表示:「這就是一個大家都有責任的教育共錯結構,所以我們必須共同來承擔。」

他認為,若政府依然拿不出對策,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官員還是一提到問題就逃避;老師依然抱持鐵飯碗的心態;家長還是急功近利、唯分數是問,那麼,一切教育改革的嘗試,都不會成功。

改變家長膜拜 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即使教改進行了許多年,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鼓勵孩子讀書、拼命擠進明星高中,然後考進公立大學,仍是最讓人安心的一條道路。很多人提到,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填滿很多不必要的學習,就好像一個人被不斷餵食,卻不讓他有消化反芻的機會。

面對除了分數、名次,其餘的天賦能力全都退居其次的教育體制,無數的考試與分數織成一張大網,讓我們整個世代的年輕學子,囚困其中,成為永遠逃不出去的籠中鳥。

臺灣許多家長都相信,補習是讓孩子制勝的條件、取得成功的捷徑,但是這種以技術的捷徑,教學生得到高分,其中甚少啟發教育的元素在內,或是鼓勵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只會以「術」去迎合考題,找到破解之道。對此,他認為,當我們談到一切關乎教育最初的理想, 但是在分數面前,卻全都化為齏粉。

除此之外, 嚴長壽以宏觀角度來看,他點出臺灣教育還有一種結構性的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助長了「強者益強、弱者亦弱」的社會, 成為教育最大不公平、不正義之處。

嚴長壽認為, 雖然教育部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計畫,期望紓緩升學壓力,但是只要進國立大學仍是家長與學生的首要目標,壓力就難以解除。根據二○ 一一年二月《遠見雜誌》民調指出,近五成家長仍會選擇增加孩子補習時間,目前每個小孩估計每月補習費近七千元,實施十二年國教後,補習費恐再增加。

面對考試教育普及化,不僅在學校如此,當教授要靠考試、當公務員要考試、當老師要考試、當警官要考試,嚴長壽指出,這其實是反映出大部分家長們的核心迷思:「考試是最公平的評鑑方式。」但是,他卻不是如此認同。

「因為考試只容許有強技能力的考生出頭,考試考不出熱忱、考不出責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溝通力,也考不出領導力,更甚而言之的,考試也考不出一個人的品德、品味、文化,甚至教育內涵」,嚴長壽沉重地表示。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根據美國賓州大學一項研究,父母過度強調分數,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將增加孩子成年後精神障礙(如憂鬱症)的風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