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遷到藝文復興 寶藏巖水源駐守到藝居共生

從拆遷到藝文復興 寶藏巖水源駐守到藝居共生

座落在台北公館商圈後方的寶藏巖,是侯孝賢執導電影《南國再見,南國》的拍攝地;島國特色的油毛氈屋頂,是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建築特色。這裡雖素有小九份的美名,卻是不折不扣的違章建築;居民與政府抗爭幾番波折後的今日,藝居共生並蒂開花,寶藏巖成為城南歷史脈絡的重要資產。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

寶藏巖,座落在自來水源區後方的社區聚落,面對新店溪,背倚虎空山。從汀洲路3段,經過人潮眾多的公館夜市、水源市場和秀泰電影院,轉進230巷,一鬧一靜之間,與市內的商圈形成強烈對比。

彷彿歷史回溯一般,映入眼簾的,是守護這片土地最早期的建築——寶藏巖觀音亭,這座寺廟建於清乾隆56(西元1791)年,並於道光年間修建。由於當時上岸的福建泉州人信仰觀世音菩薩,於是在此建寺,成為住民的心靈依止與信仰中心。

錯綜複雜的小徑和特殊的建築景觀,讓駐足的旅人彷彿誤闖時空隧道,落入宮崎駿的動畫作品《神隱少女》之中,恣意徜徉在這不可思議的奇幻空間。各家門戶上掛著原住戶的姓氏和家庭背景;在巷弄中,還可見到老長輩穿梭串門,親切之感不禁令人菀爾一笑。

2006年2月,《紐約時報》將寶藏巖與台北101並列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是旅遊攻略的必玩路線,吸引了大量遊客到此參訪,也讓原本難逃拆遷命運的寶藏巖,轉型為藝術家與居民共生的微型聚落。

水源地的軍事駐守違章拆遷

從寶藏巖向外眺望,右前方是面對中永和的新店溪,左前方是蟾蜍山。國民政府遷台以後,蟾蜍山被作為空軍作戰指揮部,目前還有軍事機構、學校和居民,當時隨著駐軍而興建的眷村「煥民新村」,也隨著歷史的遞嬗被保留下來;但相較於同一時期人口快速膨脹,隔空遙望的寶藏巖就顯得命運多舛,拆遷一案,住民與政府的抗爭新聞,喧騰一時蔚為話題。

日據時代,被劃分成萬華、中正和大安的舊古亭區,因緊鄰水資源,設置自來水處理廠,供應大台北地區的民生用水,又因其為水陸運輸要道,被日本軍方劃歸為管制區。二戰告終,國民政府接手前的空窗期,寶藏巖一帶有6戶人家落戶,3戶透過廟方介紹,居住於寶藏巖觀音亭周邊;另外3戶則在新店溪旁,靠採砂石維生。

國民政府來台後,此處的軍事用地持續保留,政府授予這6戶人家特別通行證,可進出軍事管制區。1970年代,軍方撤離,居民大量湧入,許多人從中南部北上落腳於此,還有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分校和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租借房屋;一夕間,寶藏巖住民暴增到200多戶,成為名符其實的違章建築。

穿梭在巷弄中,還可見到過去遺留下來的防空洞和支槍堡等建物、因拆除而成為開放區的爐灶、路上斑剝的磚瓦和保留下來的房舍;在社區生活的長輩和居民,讓整個聚落活脫變成一本歷史書,也更能體會大時代變遷下群聚空間的整體氛圍。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