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出有良心、有志氣的孩子

這樣教出有良心、有志氣的孩子

文/謝璦竹
攝影/簡侑俊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愈來愈開放,家庭教育既有機會也有挑戰。子女接收的資訊五花八門,而父母卻往往更沒時間陪伴小孩。

不久前有新聞,開著瑪莎拉蒂豪車的富少,因擦撞細故把大學生打到重傷昏迷,差點亡故,富少母親到醫院下跪道歉,聲淚俱下。這位大學生的母親是何等地傷心!但打人的富少,他的母親難道不傷心嗎?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教出有愛心又有成就的子女?

青少年是子女品格發展的關鍵期,如何在這階段讓子女學會修身立志,恐怕是當代父母最重要的功課。然而,在工商社會高度競爭的生活下,現代父母往往只知道叫子女好好讀書,將來賺大錢,同時教改雖然急於扭轉升學主義,收效卻甚微。

「志」這個字,拆開來看,上面是「士」,下面是「心」,指的是知識分子的心,也就是讀書人的品格與抱負。修身立志應該是每個人在人生起步的時候,都要思考的大事。

立志在修身 靜心遠災禍

立志離不開修身。古代讀書人都有《誡子書》或治家格言,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子女的品德發展,並把品德當作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所謂修身齊家,才能治國。諸葛亮的《誡子書》很短,流傳卻很廣:「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何謂靜?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對「靜」有多首法語,其中一首是「靜而無欲,客塵遠離;無動無靜,動靜一如。」靜,是指心的寧靜,心所以能寧靜,是因為無欲。現代社會中,物質慾望超過一切,然而,看不見的心志,卻被消磨殆盡。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在「靜以修身」之後,緊接著就是「儉以養德」。

儉,不單指節儉,而是一種有餘裕的心境,心若攀緣,則沒有空閒。所以達摩祖師說:「佛是閒人。」

哲學家、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肯定「寧靜教育」的重要,並認為心靈工程是左右人類長遠發展的3大關鍵之一。他說,社會變化愈快速,也代表「無常」愈快來到,唯有寧靜的心才是人生的錨,透過自覺覺人,回歸人的本性,也是真正「做自己」。

他用「一生懸命」來解釋「做自己」。當我們持續專注的時候,把注意力從變幻的外境回到內心,這時最真實,也最像自己。既是做自己,必然最舒服。要能做自己,先要認識自己,因此有了「我是誰」這樣的哲學與宗教探討。

我們常誤以為,自己當然認識自己,然而,當一件事發生時,我們常不能掌控自己的行為,這便是不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要先確認:自己追求的快樂是什麼?在林從一的書《最值得過的人生:哲學爸爸給女兒的禮物》中,他分析快樂有三種。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