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生活建立永續美食方舟

慢食生活建立永續美食方舟

Editors choice
美食可以展現土地樣貌及文化習俗,也可以用味蕾記憶;可是現代人卻捨棄了傳統美食,屈服於速食文化,引發一連串土地問題。幸而近日興起慢食主義,讓人們重新找回對土地的關懷、對農民的保障,以及對食安的維護。所謂「食以安為先」,唯有食安,才能安民;慢食精神讓美味、健康都得以永續。

文/蕭有涵

自古以來,「吃」便是文化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各地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孕育出各種別具特色的地方食材和料理方式,甚至還要搭配特殊的吃法,儼然已形成一門「吃」的學問。從一道菜,便可窺見當地的人文習俗,所以「吃」也可以說是聯結地方的代名詞。

比如歐洲重要的飲食資產──葡萄酒和橄欖油,它們的食用由來,要回溯至古希臘神話,故事中,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在人間流浪時,教導農民釀酒,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劍觸地,播下了橄欖樹的種子,為雅典城帶來希望和光明,也建立了歐洲飲食文化的基礎。後來,人們透過神話記載和祭祀禮,體現對食物的敬重和感謝,不斷將這份惜物之情傳承下去。

東方的中式料理也不遑多讓,早已在世界各地形成一門料理顯學。中國幅員遼闊,因氣候環境的不同,發展出「八大菜系(註)」;2012年5月開播的大陸電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曾詳細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和飲食流變,讓人看了不禁垂涎欲滴,恨不能立刻嚐一口解饞;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們除了從節目認識了各地美食,更從「知食」體悟到「惜食」。

(註)中國八大菜系:川菜、湘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徽菜和魯菜。

但地方美食市場正不斷萎縮,現代人生活忙碌,極少花時間親自走進菜市場買菜,更遑論下廚做菜;再加上速食文化的推波助瀾,上班族為節省時間,常就近到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或路邊攤打發一餐。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不僅破壞健全的飲食生態鏈,也慢性侵蝕了國人的健康。

健全的飲食生態鏈,除了吃得安心、讓農民得到合理收入,以維繫農產品品質外,從更長遠看,也影響了國家長期的農業經濟及民需穩定。近日興起的「慢食主義」精神,就是讓消費者從有意識的食材選購中,了解食品安全的真相、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以及推動地方環境的永續發展,避免基本糧食的供應鏈最終落入低價市場的惡性競爭之中。

慢食主義與速度無關

 說到慢食(Slow Food),會想到什麼畫面?在鄉間田野享用著純天然的食材?或是放慢步調與三五好友共享盤中飧?其實這都只是慢食概念的表象。許多人誤以為,慢食就是撥出時間,慢慢品嚐美食,為講究健康而細嚼慢嚥;但事實上,慢食的核心精神與「速度」無關,而是在於「吃了什麼」與「怎麼吃」。

1986年,美國麥當勞想進軍遊客眾多的羅馬市中心,卻遭到當地民眾強力反彈,他們認為,速食餐飲業的進入,會嚴重破壞義大利傳統飲食生態,遊客將不再走進當地餐廳,年輕人也不再動手下廚,而讓可以大量且快速供應的漢堡成為餐飲主流;他們擔心義大利的多元農產物種,會被單一契作食材取代,於是發起抵制速食的慢食運動。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