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足跡增加 台灣天氣線北移,乾旱日益明顯

國際碳足跡增加 台灣天氣線北移,乾旱日益明顯

農委會於今(2021)年年初公布,大甲溪及大安溪下游,以及台中、新苗、嘉南地區的一期稻作停灌,並實施補償措施,讓農民叫苦連天。「如果颱風不來成為一種常態呢?」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博士如此反問。其實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正面臨著嚴重的沙漠化問題。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

由於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去(2020)年面臨了56年來首度無颱風的記錄,全台水情嚴峻,對農業及商業經濟發展頗不樂觀。根據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 UN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執行秘書Ibrahim Thiaw表示,土地退化已削弱全球10~17%的經濟發展能力;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推估,全球因土地退化已損失超過85.8兆美元,並在2045年將迫使1.35億人進行大遷徙。

其實這種沙漠化現象是一種必然結果,與全球水資源和氣候變遷息息相關。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報告,南北極的冰將在2050年全部融化,彼時冰山底下冰封數萬年的腐蝕草地將釋出大量沼氣,導致全球氣候急遽變化。若南北極曾從草地化為冰原,那麼命運翻轉後的地球,將會讓今日絕大多數人所居住的溫帶及亞熱帶地區變成沙漠。

為因應全球性乾旱及沙漠化現象,許多居住在沙漠地區的國家(如以色列)深知自己先天環境條件不足,因此不斷研發高科技水利設施;內蒙古也計畫性地進行植樹,試圖將流失的植被和濕氣重新帶回土地。雖然沙漠化現象無法逆轉,但應如何延緩和因應,還需全體人類共同響應。

城市化導致沙漠化加劇

如果去研究古中國歷史,就會發現,秦朝在統一六國以前,位於今日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是一片面積高達65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也就是如今的黃土高原。然而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原本綠意盎然的原始森林,變成一片荒蕪的黃土?答案就是城市化。

原來城市化會促使大地沙漠化,這個因果關係著實令人費解。2000多年前,秦國地處關中地區,在稱霸中原後,人口大量從東部移民至陝西、甘肅一帶,後來漢武帝時期因積極對抗匈奴,大批人口再度遷入,於是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無情的砍伐與開墾,以滿足人民的居住空間;這就是導致當地水土嚴重流失、原始森林轉化為荒漠的主因。

爾後隨著城市用水需求日益增加,附近的黃河水文也跟著改變。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博士表示,過去秦朝統一六國以前,黃河平均每26年氾濫1次,元明清時代是每年氾濫1次,到了中華民國時期,變成每年氾濫26次,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竟已乾枯無水,幾乎成為一條內陸河。由於黃河乾涸,加上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水氣不再進入內蒙古,因而產生嚴重的沙漠化。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