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歐盟碳邊境稅 免費排碳時代過去了

因應歐盟碳邊境稅 免費排碳時代過去了

文/謝璦竹

趕快去加油,明天油價調漲!」看到新聞很多人會去排隊加油,不過,便宜油價的時代恐怕將一去不復返。未來,所有運輸工具都要支付排碳費用,電動車雖然不用油,但電力生產過程同樣要使用石化燃料,因此也會間接付碳費。進一步說,所有產品的製造過程都會排碳,免費排碳的時代已經過去。

極端氣候日益劇烈,旱澇交替等各種氣候災難時有所聞。為因應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喊出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其中歐盟開第一槍,宣布2023年要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下稱碳邊境稅),對產業界投下震撼彈;總統蔡英文也在4月宣布,「2050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現在各部會正在研擬達成淨零的路徑及修法。

不過,對產業界與民眾來說,淨零排放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又要做哪些努力?都還在摸索。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台灣此前設定的減碳目標,到2050年要回到2000年排放量50%的水準,這個目標與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顯然已經落後。

淨零排放 全面包圍

如果《溫管法》都已落後,若檢視台灣減碳的具體成果,甚至更落後,近幾年碳排放不減反增,反映政府並未落實《溫管法》。為避免各國各自為政,歐盟率先推出碳邊境稅,迫使各國不能再任意排碳而不付費。

歐盟已實施碳交易多年,但一直苦於區內外碳成本不同,造成區內企業外移至碳排放成本較低國家,或是自碳成本較低國家進口產品,削弱區內產業競爭力,今(2021)年宣布碳邊境稅自2023年起試行,初期要求進口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產品須申報碳排放量,未來預料將逐步擴大適用產業。

試行3年後,碳邊境稅擬於2026年正式實施,進口商必須購買憑證,作為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的繳交費用,價格則依歐盟每周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歐盟實施後,各國為求公平競爭,勢必也會跟進。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尤其電子產品供應鏈眾多,勢必要積極應對。

「一石激起千層浪」,若只是碳邊境稅,台灣可以透過碳定價來因應,那原本要繳給外國的稅費,就會留在國內,成本雖然增加,但有望利用這筆收入做減碳,若排碳減少,碳成本就會下降。更遠大的挑戰是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許多企業為避免碳邊境稅,或為了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已紛紛宣布碳中和的目標。

舉例來說,台灣被戲稱為「蘋果共和國」,因為台灣有很多蘋果產品的供應鏈,近月,蘋果的《供應商行為準則》已公告,所有供應鏈要在2030年做到碳中和,已經令台灣供應商大感頭痛。據同業報導,一家百億營收的供應商高層用「毛骨悚然」來形容。

據蘋果估計,目前一支iPhone X的生產過程,會排碳約80公斤,若賣到碳稅最貴的瑞典,可能會被課台幣300元左右的碳邊境稅,若在全球各地都要付碳邊境稅,蘋果一年要多付500億。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