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蛇纏身真要命 談帶狀皰疹治療

皮蛇纏身真要命 談帶狀皰疹治療

Editors choice

文/蔡呈芳(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趙詠珍(專欄作家)

小時候只要聽到長輩說,誰得了皮蛇(台語),簡直是聞之色變,希望對方可以趕快治癒,因為實在是太痛了。

一般俗稱的皮蛇或飛蛇,正式名稱為帶狀皰疹,因為患處的水泡會延著皮膚神經分布而呈現帶狀擴散,因而名之;雖然大多不會致命,但後遺症可能會讓人非常痛苦。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指出,帶狀皰疹是知名度相當高的疾病,發生原因是小時候水痘病毒殘存體內,當體內免疫力低下,水痘病毒復發,就會誘發帶狀皰疹。

認識帶狀皰疹

出現帶狀皰疹的因素很多,發病形式多為單側長條的粉紅色水泡與紅疹,因其排列像一條蛇,所以又稱為皮蛇或飛蛇。此病好發於秋冬季節,因此時天氣變化大,免疫力容易下降。研究發現,人體體溫每降低1°C,免疫力會大降30%,所以曾經得過水痘的人,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誘發帶狀皰疹。

蔡辰芳醫師在臨床觀察時發現,大多數帶狀皰疹的病患,初期會以疼痛或全身不舒服的方式表現,通常維持1週左右,但文獻上也有疼痛長達2、3個月的個案。這是一種具外膜的DNA病毒,大小只有150~200奈米。

當身體出現勞累、免疫力下降時,或因疾病、年老等因素,都可能讓潛藏於神經節內的水痘病毒延著神經而重出江湖,最先會出現神經痛,一段時間後,再於皮膚表面形成群聚的小水泡,此時傳染力只有水痘的1/3。

在台灣2000~2006年的健保資料庫中,帶狀皰疹每千人每年的發生率為4.89人;2000~2005年則顯示終身發生率為32.3%,且女性高於男性。在發病年齡方面,台灣的統計是小於40歲者約占1/3。

此病也與遺傳有關,若血親中有人罹患過,則得病機會將增加。

發作部位以胸部為主,占1/3(也曾出現高達56%的統計);其次為頭及臉部,約占3成。水泡在身體會呈現半圈圍繞排列,如果在臉部,同樣會因神經分布而呈現於額頭或顴骨。

不過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單側性疼痛的病患僅有4%為帶狀皰疹。蔡呈芳醫師提醒,除了單側性疼痛以外,也要特別留意疼痛附近是不是有任何皮膚異常的病灶,尤其是出現紅疹、突起物、水泡及潰瘍等4個徵兆時,更要特別注意。

蔡呈芳醫師強調,帶狀皰疹通常在出現紅疹、水泡後,疼痛感就會慢慢改善,僅有少數患者的疼痛症狀會愈來愈嚴重,甚至可能侵犯某些重要器官,譬如眼睛附近可能會引發失明,肛門附近可能會引起大小便失禁。

愈早治療 癒後愈好

印象中,帶狀皰疹是屬於中老年人的疾病,教科書上甚至提到,45歲前發疹者應考慮有愛滋病(AIDS)的可能,但現代人或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2、30歲的患者也不少。據統計,不到20歲的帶狀皰疹患者,多半1歲前曾感染水痘;10歲以下則是在出生2個月內曾經感染。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