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土地耕作 落實有機農業

友善土地耕作 落實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的意義,不應停留在無農藥殘留的迷思當中,其真諦應該是在友善土地。面對坊間琳瑯滿目的「有機」、「無毒」農產品,一定要認明有機標章,才能吃得更健康!

文/高毓霠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

在台灣,有機耕作的概念逐漸普遍,面對坊間琳瑯滿目的「有機」、「無毒」農產品,到底該如何選擇?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表示,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其生產過程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並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管理系統,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的目標,因此其生產過程需經驗證機構驗證合格。

「無毒農業雖盛行,卻不等同於有機」,農糧署強調,宣稱無毒之產品並未受到法律規範、無認定無毒標準、未經驗證機構等第三方驗證,僅販售者自行宣稱,是否確實無毒,未有公正單位把關,因此與有機農產品仍有所區別。

認明有機標章 吃得更健康

隨著有機農業觀念的推廣,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購買有機農產品,但什麼樣的「有機」才是可以信賴的呢?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表示,在消費者與有機農民互不認識的情況下,就必須透過其他管道再建立信賴基礎,即透過第三方驗證,作為農民與消費者的信賴聯結。因此,有機驗證標章就成為取得消費者信任的主要方式。

所謂「第三方驗證」,是由某一個經農委會認證可執行有機驗證業務的驗證公司或單位,依照一套標準檢核農民是否遵行有機耕種的準則,並發予合格產品有機產品的驗證標章,例如: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包括土壤、灌溉用水、除草及施肥等),需完全遵照嚴謹的有機驗證規範,並經2 ~ 3年轉型期後,該農產品才得以有機名義販售。如此一來,即使消費者不認識農民,也可以藉由標章建立信賴關係。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