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存肌力 不怕肌少症

趁早存肌力 不怕肌少症

文/詹珮蓉
攝影/簡侑俊

很多人都知道要趁年輕存骨本,但卻不知道肌力也要及早累積,以免肌肉量隨著年紀增長而快速流失,影響生活品質和健康。

純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鍾詩偉指出,養成運動習慣及補充足夠營養能預防肌少症。長者和上班族不妨跟著鍾詩偉示範的動作,強化手部及腳部肌力,維持健康活力。

肌肉是人體第2個心臟

隨著年齡增長,30歲起,肌肉會以每年1%的速度逐漸流失;40歲之後,肌肉會以每年8%~10%的速度流失,年紀愈大,肌肉流失愈多。如果沒有養成定期運動,再加上營養不足等因素,「肌少症」會更嚴重。鍾詩偉指出,「大部分患有肌少症的是長輩,雖然不是一種立即性的疾病,卻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肌肉具有支撐身體、維持姿勢、幫助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腸胃蠕動等功能,肌肉收縮能增加肌肉和全身各部位的血流量,如同人體的第2個心臟。肌肉也可緩衝運動時的衝擊,能保護關節、骨骼、韌帶等結構,對體力、肌力逐年下降的長輩而言,肌肉力量的訓練和維持尤為重要。

根據統計,大約7%~10%的長者有肌少症症狀。雖然大部分長者退休在家,對肌力的需求不像年輕人這麼高,但如果老人家肌力不足,連起身都很吃力的情況下,可能寧願待在家,不願出門運動,產生負面循環,若遇突發狀況,也可能因為肌力無法承受而導致跌倒。

鍾詩偉指出,老人家如果跌倒,造成大腿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0%,因此長輩特別要慎防跌倒。至於投入職場、患有肌少症的長者,則會容易疲勞或肌肉痠痛。

純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鍾詩偉示範如何用手測量小腿圍,評估是否患有肌少症。

如何判斷自己可能罹患肌少症?除了到醫院進行精密檢測,也可以從生活中自我覺察,鍾詩偉舉例說,譬如擰毛巾時容易無力,有「奶油手」,拿東西容易滑落;或是每秒步行速度小於1公尺,都可能是肌力不足的跡象,建議進一步檢測。

透過測量小腿圍也可以簡單測試是否有肌少症,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圈,從膝蓋處往下滑,如果經過小腿圍最粗處,圈的大小都維持不變,則可能是肌少症。或是用皮尺測量小腿圍最粗處,男生若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2公分,表示可能患有肌少症。

改善肌少症的兩大因素是養成運動習慣及補充足夠營養。鍾詩偉說,「養成運動習慣的關鍵是讓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可以選擇自己平時喜愛的運動,像我會利用騎車等紅綠燈時微蹲,訓練四頭肌。」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