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與日常保養

膝關節退化與日常保養

Editors choice
常聽到周遭的年長者甚至年輕人說自己「膝蓋不好」、「膝蓋會痛」、「下樓梯不舒服」,似乎膝關節的毛病是現代人常見症狀。膝關節退化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減緩膝關節退化的發生?在日常生活的保健中,做哪些活動或姿勢可加強保養膝關節的健康?

文/周倩漪
攝影/顏志倫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構造複雜,其擁有最大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軟骨。在下肢活動時,膝關節往往一馬當先,位居樞紐位置,又須承受數倍於體重的力量,因此最容易受到傷害。

膝關節兩端的骨頭藉由前後兩條十字韌帶固定,硬骨的外層有軟骨包覆。關節的中間兩側,各有一塊獨立的半月型軟骨墊片稱為「半月板」,這些軟骨可以吸收上下衝擊的能量。這些結構全部都被包在一個稱為滑液囊的結構中,內部充滿滑液,使關節在轉動時兩側的磨擦減到最低。

膝關節退化來自軟骨磨損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表示:「膝關節退化來自於膝關節交界處的軟骨磨損,而產生疼痛、發炎、破壞整個關節等現象,嚴重者甚至無法走路,影響生活。」具體來說,當一腳舉起時,體重會有較大部分落在另一腳膝關節內側,內側的「半月板」與「軟骨」會有較大的磨耗。軟骨持續磨耗的結果,下方的硬骨露出互磨,這個階段會產生較大的發炎反應,劇烈疼痛且關節活動度受限,因而不良於行。

膝關節退化,時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直譯是骨關節炎,不一定來自於退化,在醫學上沒有一定的見解。」賴育民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關節病變,其中主要的病理變化為關節軟骨(吸收運動能量的襯墊)的損耗,及硬骨互磨而形成硬骨的增生(俗稱骨刺)。

關節軟骨是一種特殊的透明軟骨,是缺乏神經與血液灌流的組織。賴育民解釋:「關節軟骨像是一塊墊片,可以吸收膝關節所受到的衝擊力量。」軟骨的表面細胞會分泌潤滑液,稱為關節液,可減低膝關節在轉動時的摩擦力。醫界過去認為軟骨損傷是無法自行修復的,是不可逆的現象;然而新近研究和觀察卻顯示,軟骨確實有著自我修復的能力!

「現今對於膝關節退化的主流是『磨耗』理論。」賴育民說明。內側皺襞是每個人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於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褶,內側皺襞本來是柔嫩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或外力傷害,而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產生膝關節病變及相關症狀。依據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的研究發現,內側皺襞的磨損破壞了關節軟骨,引起膝關節疼痛與退化。

膝蓋曾經受過傷的人,當在跑跳活動時,半月板與關節面軟骨會碎裂剝落掉在關節腔中,在膝關節活動時產生細碎的喀啦聲,有時會卡在某處而產生瞬間疼痛。膝蓋沒受過傷的人,當膝關節彎曲及伸直時,尤其是彎曲超過30度時,如做蹲下與站起動作,此時,軟骨與內側皺襞互相摩擦,會磨損到內側皺襞。每個人的內側皺襞有大有小,內側皺襞較大的人,較容易磨損膝關節;內側皺襞較小者,較不易磨損膝關節。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