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飲食習慣,找回身體健康;從一位藝人的致命大腸癌談起

改變飲食習慣,找回身體健康;從一位藝人的致命大腸癌談起

Editors choice

文/吳德強(中山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趙詠珍(專欄作家)

在早些時候,2013年7月2日,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大腸癌走了;在2013年的更早時,李國修在某家醫院做過大腸鏡檢查,當時就發現大腸長了瘜肉,那時醫生沒有告訴他:「瘜肉是大腸癌的前兆,很有可能轉變成大腸癌,一定要定期追蹤。」

但之後,李國修再也沒有做過大腸鏡檢查,直到2010年,他開始感到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再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已經是大腸癌第3期。1年後,他的癌症又復發了,還轉移到肝臟,開刀後半年,又復發,能用的治療都用盡了;3年後,他告別了這個世界。

他在離開人世間之前,請他的醫生告訴大家:「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因為初期大腸癌經過治療的存活率高達9成。

現在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愈來愈高,與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是並駕齊驅的程度。在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如果從未接受任何篩檢,一生中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5%;也就是說,每20人就有1人會得大腸癌,那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已變得和歐美國家漸漸一樣──大量的肉食、油炸食物,還有牛奶、起司、糕點、甜食。

我心裡揣測著:這位屏風表演創辦人,他們的話劇團在排練的時候,一定是集體叫外賣便當,不是炸排骨,就是炸雞腿或炸魚排,再搭配垃圾甜冷飲,而且工作壓力一定很大,飲食一定不定時,那麼腸胃道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腸道生態一定很不好。一忙壓力大,缺乏休息,輕忽了身體的感受,沒有聆聽身體的聲音,好好注意飲食,並定時做身體檢查;積累下來,就變成了大病。

我們平常看到太多的保健訊息,有時也會認為,自己所閱讀的保健書籍是不是不夠好,才會令自己生病?其實真正重要的是,看了保健書籍,但有沒有認真去落實,用行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

我們只要看看周遭的家人、朋友和長者所生的病,就會明白自己未來可能會生什麼病;因為基因的關係,父母、祖父母生的病,也容易遺傳到我們身上。那遺傳疾病可不可以改變呢?當然可以,透過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就可以改變家族遺傳基因。等你看明白了,這時不改變,更待何時?

食用大自然的蔬果食,有效使用食品級營養補充品及維生素、礦物質,並減少肉食,最好採蔬果食的自然生活方式,相信一定能夠有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西方有句名言:「一副好腸胃,比擁有好大腦還重要」;諾貝爾得獎者、細菌專家梅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烏克蘭語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出生於烏克蘭,1845年5月16日~1916年7月16日)也曾說:「衰老始於腸」;腸道年齡是健康的指標,腸道不健康,毛病就接踵而來。想讓腸道年輕,先要破除迷思,透過正確的飲食改善健康,仍是一個平時養生的好方法,一步步讓腸道回春,乾淨起來。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