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膠與橡膠環保食物袋新時尚

矽膠與橡膠環保食物袋新時尚

全球都在倡導環境保護,讓塑膠落入了汙名化的境地。然而當初瑞典工程師在1959年發明第一個塑膠袋時,正是為了環保,後來因為成本導向的市場經濟,以及人們追求方便的生活習慣,使得便宜的塑膠袋被大量製造,終而釀成環保大禍。如今矽膠與橡膠環保食物袋誕生,為一次性塑膠袋氾濫的問題提出解方,也算是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
圖片提供/好日子agooday

猶記得2002年波蜜果菜汁的經典廣告台詞:「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老外!老外!老外!」短短3句話,道盡台灣社會外食文化的無奈。

台灣美食豐富多元,餐廳、攤販小吃隨處可見,在巷口逛上一圈,便能提滿大包小包的食物回家。人們為了追求便利,多半會將使用過的塑膠袋直接拋棄,而非清洗過後再利用,導致塑膠袋過度浪費。

然而,台灣人素以節省為美德,俗話說「物盡其用」,便是提倡節儉的最佳名詞。一般人多半不會浪費剩餘的餐食,在餐廳吃不完的剩菜,也習慣打包回家當第二餐;但這種抱持美意的外帶習慣,卻增加了塑膠袋的使用量。而在外食、外帶的雙重風氣下,更加劇了一次性塑膠袋的濫用,雖然方便了吃,卻慢性摧殘了環境。

去(2019)年7月1日「限塑新制」正式上路,包括公部門、公私立學校、購物中心、百貨公司、連鎖速食等4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都禁止提供內用消費者一次性塑膠吸管;雖然很多企業、商家不在這波限塑範圍內,但為響應環保意識,也隨之跟進。於是,手搖杯商家不再提供塑膠吸管、餐飲小吃店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一夜之間,這些不便,才讓民眾更貼切地體會到,為因應環境保護,政府政策和市場所產生的變動。

為了兼顧消費方便及環保的實用性,商人腦筋也動得快,市面上出現許多新興環保民生用品,像是環保餐具、環保杯已是人手必備;另外近期廣為人知的,還有為因應亞洲手搖杯大宗市場,而設計取代塑膠袋的環保杯套。但你聽過環保食物袋嗎?為了解決塑膠災害的棘手問題,從歐美吹進國內的無毒環保食物袋風潮,將成為消費者的全新選擇。

矽膠與橡膠的差異

痛點設計產品力關鍵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但實驗才展開10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這是《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一書中的舉例。「當你想嘗試一天不使用塑膠用品,早晨走到廁所刷牙時,就破功了!」這是作者蘇珊.弗蘭克(Susan Freinkel)的切身經驗,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寫照。好日子agooday品牌設計師高海琪表示,不是大家不願接受環保觀念,而是在講求便利的社會,根本找不到能解決問題的產品。 

不能符合生活便利性的產品,民眾就會逐漸降低使用度;所以在產品設計上,必須要能因應生活方式,這是產品力的勝負關鍵。因此,新興環保食物袋在設計上非常講究。

西方人常以麵包、披薩、三明治為主食,所以食物袋的設計多以方型或扁狀為主,盛裝的食物溫度也較低,不必特別顧慮因熱能而溶解的塑化物問題。但東方人的飲食有許多湯湯水水的高溫熱食,絕大多數的歐美進口食物袋無法完全貼切這種需求,必須要選擇能承載液體、又耐高溫的碗狀食物袋,才不會讓支持環保商品的善意成為又一次的浪費。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