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重溝通 雙語教育≠全英語教育

首重溝通 雙語教育≠全英語教育

文/謝璦竹
攝影/顏志倫
照片提供/施惠珍(瑞平國小校長)

兵荒馬亂中,2030雙語國家政策今(2021)年正式起步了,其中,雙語教育是主力。行政院今年起3年內編列了100億預算,用於打造雙語國家,其中,90億用於教育部。不過,自2018年宣布政策至今,相關師資的培育遠未到位,儘管很多學校各顯神通做雙語,但基層教師難免焦慮。

「開什麼玩笑?用中文教數理化都聽不懂了,還用英文教?」這是許多基層教師的心聲。儘管如此,各縣市前幾年都已陸續在做雙語,大部分是以聘請外籍教師為主,搭配本國教師上課,惟目前多數仍以非考科為主。今年中央推動的雙語教育,經費除了用於聘請外師,更重要的是,提供各校推動教師增能培訓,及聘請經師培機構訓練、檢測合格的雙語教師。

教育部的90億元經費中,其中大專校院25億元、高中以下學校65億元;今年規劃支出20億元打根基;不過,對老師來說,增能合格後,薪資並不會增加,因此動力不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教育學系教授林子斌說,包括在職增能與職前培訓,教育部估計一年可產生約1600名雙語師資,全台學校分配下來,每所分不到1名。由於師資訓練需要時間,在師資有限的情況下,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的目標很難實現。不過,他認為這是讓英語學習回歸溝通本質的一個好機會,也是跟上國際腳步的必要措施。

教育部將在全台補助4所大學成為雙語標竿學校,台師大是其中一所,並在50所高中增設「雙語實驗班」,國中小階段則有聘任外師補助。林子斌正在協助教育部推廣雙語教育,他是「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的師資之一,為了幫助各校推動雙語教育,幾乎全台跑透透。

台灣雙語教育不能複製國外模式

林子斌擁有新加坡雙語教學及本土英語教學的實務經驗,而過去一整年,林子斌跑遍全台上百所中小學,接觸了上千位教師,親授雙語教學經驗。他強調「不盲目複製國外經驗」,因為台灣的情形跟其他國家不同,不能為了雙語,犧牲各專科的教育。

政府推動雙語國家的目的,據國發會的說帖,是要增加台灣人才競爭力,加速接軌國際,讓更多跨國企業來台灣,增加就業機會,也讓台商加速成長為跨國企業。舉例來說,新加坡與印度等國的經濟,就受惠於國民普遍說英語。不過,這兩國成為雙語國家都有其歷史背景。以新加坡來說,有華裔、印裔和馬來族,因此英語反而是各種族間的共通語言;印度雖然民族相對比較單純,但各種方言也很多。

相較之下,台灣人共同的語言是中文,英語是第二語言,因此,林子斌認為,推動雙語不能複製國外的做法,台灣推雙語還在嬰兒期,不管是沉浸式(imersion)還是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都未必適合台灣教學現場。他提出適用於台灣教育現場的「沃土模式」(FERTILE)。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