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念中得善報

在轉念中得善報

Editors choice

文/許郁莉

根據美國某研究中心在2021年年底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以基督教為主流的美國,自認無宗教信仰(無神論者)的人數正在飆升,約有29%的美國成年人為無神論者,高於14年前的16%,其中年輕族群尤其明顯。

在東方文化中,若不考慮共產國家,成年的無神論者比例也逐漸攀升,其中年輕族群也特別明顯。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宗教的目的是為了教化世人、除惡務盡、從善如流、變化氣質、服務人群、反璞歸真、證得永生,並不僅止於勸人為善。各宗教的教義雖有不同,但其精神與真實義都一樣,對於信仰者無形中也有一股道德約束力。因此,宗教信仰向來是安定社會及人心的重要力量。

當愈來愈多的年輕世代排斥接受任何宗教,只相信狹義的實證主義科學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普世的道德規範正在瓦解,他們甚至不明瞭或不相信因果定律,認為只要不信奉任何宗教,便不適用因果定律;殊不知,因果定律是自然法則,也是宇宙真理,不論相信與否,它都存在。

一般人認為,因果定律是專屬於東方佛、道、儒教的思想,其實不然,基督教也肯定因果定律,只是說法不同,例如《聖經》的「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及「因為我們必須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而受報。」(哥多林後書5:10)

果報來自過去累劫業

於因果定律的闡述或譬喻,在佛教經典中處處可見,舉例來說,阿難尊者為了讓眾人一心從善,曾恭請世尊闡示因果,世尊開示:「如汝所問,受報不同者,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千差萬別。註:如你所問,每個人所受的果報不同,是因為自己過去累世所造的種種善業與惡業不同,所以今日才會有各種千差萬別的果報。」(見《佛說善惡因果經》);另在《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七〉又開示:「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註:就算經歷了百劫,但過去所造的業依然不會消失,等到因緣成熟,還是會遭受果報。」此外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藏菩薩針對眾生所造身口意惡業及所受果報,也一一逐條列舉解說,就是為了教化眾生要心存善念、謹言慎行,當然修行人更要戒之、愼之。

《雜譬喻經》〈卷二(十七)〉記載了下面這個故事:

古印度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不但生性聰慧,而且富可敵國,可惜觀念有所偏差,不信因果,總以為行善布施是無用之舉,因此十分吝嗇。當時,舍利弗尊者以道眼觀之,發現他在過去生中曾大力布施,廣植福田,所以今生才能得到如此富有的果報,但他如果仍如此吝於布施,不知悔改,死後必墮三惡趣,千千萬萬年求出無期。舍利弗尊者心生慈悲,當下決定前往度化,於是就到婆羅門面前,手持一缽,定住不動。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