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應先認識自己

修行應先認識自己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文/覺妙宗明(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明心、見性、成佛,而修行成佛的基本條件是「清淨」。落實「清淨」之後,再修持「智慧」、「圓滿」及「圓覺」,就能成就一尊佛陀。

清淨身心靈 明心見自性

所謂的清淨,包含「身、心、靈」三個層面。靈性(自性本體)本身就是發光體,本自清淨,但其外圍有靈障業障包覆,有如烏雲蔽日。本自清淨的靈性光芒被遮蔽,猶如陰天時,烏雲遮住了本來日麗中天的太陽。

靈性本自清淨,但須淨化外圍的靈障及業障。色身的不清淨,指身體的病痛;心裡的不清淨,則是內心的煩惱與罣礙。若想一世成佛,一定要將汙濁的「身」、「心」修成與「靈性」一樣,能放大光明,那就必須仰賴成就的明師傳成佛的妙法。

禪宗宗師傳的是佛的「心印」,也就是佛的「證量光」,而「佛心傳心、佛心印心」正是佛光證量的傳承,可以讓我們的「身、心、靈」三位一體,大放光明而成就佛的三身(應化身、法身及報身)。

不過,修行應從了解自己開始。掌握身心結構之後,就能明瞭如何突破自己身體的障礙,而得到內心的快樂,最後才能進入靈性,見證佛性。修行就像剝竹筍一樣,一層一層地剝去外殼,最後才能見到最鮮嫩的筍心;二者都是有次第的。

在修行上,身心結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明瞭大腦的結構,才能進一步清淨意識,即我執與法執。很多修行人認為,修佛要唸經、唱誦、拜佛、拜懺,而從事聽經聞法的,不外是眼、耳、口和大腦,其中,眼睛注視經懺的文字,口誦經懺文字發出音聲,耳朵聽到法師講經說法,最多再讓音聲通達大腦的意識。這種用感官及意識的修行,效果相當有限。

佛陀在《金剛經》已明白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意識修行的效果僅涉及大腦的外層(意識層),根本達不到深層的靈性層次;但是很多修佛人士尚未掌握要領,一輩子執持這種方便法的修行,皓首不能見性,虛度光陰,令人扼腕!

大腦腦殼內的最外層是大腦皮質層,是現在意識停留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是人的五種感官,接觸外境所得的一切反饋,會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方式,儲存於大腦皮質層的最外層,而經過收集、整理、汰擇、儲存等過程,值得保存的資訊,則會輸入較深層的記憶皮質層,以如同IC(積體電路)的方式儲存。

深入潛意識 淨化諸惡業

相較「現在意識」更深一層的,是過去時空遺留的記憶磁場,稱為「潛意識層」,儲存的多半是過去時空不好的記憶。過去時空的行為有善有惡,善的行為記憶屬於正向的,但惡的行為記憶留存於此,終究會觸動其成熟的機緣,產生負面的果報。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