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型領導力 解放極致潛能

教練型領導力 解放極致潛能

文/謝璦竹
攝影/顏志倫

在公司裡,不管你是不是主管,一定常常碰到一種情形:主管交代要做的事情,做出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主管認為,自己明明說得很清楚了,為什麼部屬還做得不對?如果不清楚要做什麼,為什麼又不問?而部屬可能一樣覺得很無辜:主管每次講的都不一樣,到底是要我做什麼?是不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做什麼?

企業以獲利為目的,一切運作以績效為導向,然而,傳統管理學只看到要完成的事情,卻看不到事情需要執行者去推動。除了執行者的能力,他的動力更為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動力問題,教練型領導學應運而生。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曾在訪談中以火車與高鐵的差別為例,說明有沒有動力的差別。高鐵每節車廂都有動力,速度自然飛快,而火車只有火車頭有動力,因此要拉動所有車廂,速度就快不起來。

教練的英文是coaching,這個字源自馬車coach,傑作國際專業教練有限公司創辦人、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教練陳世明說,教練是要讓我們到達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因此,教練型領導的主角是接受coaching的人,與傳統管理學「上對下」的作法有根本的不同,亦不同於家庭式管理的家長領導。

教練原本是運動領域的訓練工作,首次運用在企業管理與領導上,也是網球場上的意外發現。教練型領導祖師惠特摩爵士(Sir John Whitmore)在其著作《高績效教練》中寫到,1970年代,一位網球教練發現選手明明技巧上可以做到的事,卻發揮不出來,難以突破。

於是教練問選手覺得問題出在哪裡?選手回答:「因為對手太強了。」教練接著再問:「那你覺得可以怎樣做呢?」選手回答:「要保持更大覺察。」就這樣,教練從頭到尾沒有給選手答案,只透過對話,讓選手發覺心中的答案,最後也成功突破瓶頸。

以上為哈佛教育學者及網球專家高威(W.Timothy Gallwey)的真實經驗,他把經驗與心得寫成《網球的內心遊戲》等一系列「內心遊戲」書籍,其中,「內心」是指選手的內心狀態,高威說:「你自己腦袋裡描繪的對手,比球網對面那個人還要難對付。」

知識講授有時反而破壞學習

教練就是要解放人們的潛能,幫助他們做出極致表現;是幫助他們學習,而非教導他們。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是如何學會走路的?難道是媽媽指導的結果嗎?其實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而這個能力在講授之下反而會被破壞。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