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佛教三學真實義:正戒、正定、正慧

禪宗佛教三學真實義:正戒、正定、正慧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達摩悟性論》曰:「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因此,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修佛的重點功課,因為「貪瞋癡」是墮入三惡道之因,「戒定慧」是斷除與三惡道相應之因。

清淨生定慧 菩薩道起修

佛教徒總以「持戒」作為最根本的修行,如果不能持戒,縱使有許多才智,皆為魔事。落實持戒才能不受誘惑,不造惡業。持戒能讓心得清淨;心得清淨才能修定;能得定,自然可產生智慧。這是一般人所了解的「戒定慧」三學。

但禪宗的三無漏學「戒定慧」,與一般佛教徒所說的「戒定慧」,在境界上有極大差別。因為禪宗是從菩薩道起修,不經過天道、聲聞道及緣覺道,故對佛教三無漏學要求的境界比較高。

從菩薩道起修,須修菩薩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功德圓滿,方可進入聖位。故禪宗佛教三學「戒定慧」要求的標準是「正戒」、「正定」及「正慧」。

一般的「戒」,是要求修行人遇事要具正知正見,知所當為,知所不為。一般的「定」,是要求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須謹言慎行,處變不驚,莊敬自強。一般的「慧」,是要求修行人對言行分寸要拿捏得宜,知所進退,恰到好處。

但禪宗弟子從菩薩道起修,對於「戒定慧」的要求標準要高出許多,茲分別說明如下:

解人之戒為正戒

因菩薩行六度萬行,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除了人人要遵守五戒十善之外,還要幫助有緣眾生,如果他們在守戒過程中發生了困難,或有些許違犯而破戒,我們要好言規勸,費心扶持,使他們恢復清醒的頭腦,能明辨是非,知錯能改,明白遵守戒律的重要,不要再犯,這稱作「解人之戒」。

譬如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為幫助煙毒犯解除毒癮,成立了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很多禪宗弟子擔任義工,協助煙毒犯禪定修行,淨化身心,解除毒癮。

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透過禪定,淨化吸毒者的心癮

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透過禪定,淨化吸毒者的心癮。(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臉書)

悟覺妙天禪師曾語重心長地感嘆道:「我們修行的印心佛法,能讓修行人一世成就佛菩薩,但如果連最基本的戒律都做不到,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世,來做你的師父,要成就也難,就算把你打包,丟上聖位,也會自動掉下來。」

修行的10條戒律分別是:心不犯「貪、瞋、癡、慢、疑」,身不犯「殺、盜、淫、妄、酒」。妙天禪師有個絕妙的譬喻,假設電線上站著10隻鳥(即十戒),獵人持獵槍打下了1隻,還有幾隻鳥?答案是1隻都沒有,因為槍聲把鳥兒全嚇走了。

所以,10條戒律都要守好,守好一條得10分,滿分100分,如果犯了其中最容易犯的瞋戒,也就是愛生氣、容易情緒失控而動怒,但其他9條都守得不錯,是不是守戒功課得了90分?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