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的經濟發展看教育

從台灣的經濟發展看教育

Editors choice

文/許郁莉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公開表示:「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相信大部分的企業主都會認同此言,不論其企業治理上是否確實以善待人才、留住人才為要務。

台灣經濟疲弱不振已久,在薪資水準倒退20年一直未見解套的窘況下,已引發各行業翹楚人才的大量出走潮;有些專才即使尚未出走,私底下早就蠢蠢欲動,只待時機成熟。事實上,不只受薪階級叫苦連天,老闆們也是怨聲連連。

台灣當前政府雖口口聲聲高喊著拼經濟,卻祭不出任何良方助業界一臂之力,業界對於賴揆的許多承諾顯得信心不足,「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勞工、缺人才)」的問題依舊。數月前,儘管賴揆利用幫軍公教調薪為手段,期望帶動企業界為勞工加薪,藉此留住人才,惟其並非治本之舉,效果應該也極為有限,由張忠謀董事長對此政策的一番直言回應便可窺見一二。

張董事長的回應大意如下:「薪資是屬於自由人力市場的範疇,政府鼓勵企業界加薪似乎有些違反自由市場的運作。若某一自由市場面臨不景氣,人才流動率本來就會升高,因為人力市場是全球性的,而對岸由於語言、文化背景與台灣相近,因此可預見諸多人才將會順理成章地流向中國大陸。」此番直捷了當的回應內容,想必能引起不少共鳴。

民眾對於產業界高度關注的「五缺」或許不太有感,例如以缺才或缺工來看,大多數民眾可能認為「台灣有一大堆高學歷的人才失業、無法學以致用」的說法更接近現況。然而,對於同時被提出的「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應該就心有戚戚焉了吧!特別是「社會失序」、「經濟失調」與「世代失落」。

個人以為,「六失」不僅所言不虛,且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連動關係,儘管有部分專家學者並不認同上述缺失是台灣經濟日漸崩壞的根本原因,不過這些場景如今正在檯面上如火如荼地上演著,卻是不爭的事實。

再以人才議題為例,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日前所發布的2017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台灣在6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23,在亞洲僅次於香港及新加坡,位居第3,乍看似乎不差;但是經濟專家從報告中的各項指標分析所得的結論,台灣在「留才」及「攬才」上的排名其實偏低,近幾年甚至出現優秀人才加速外流的警訊。這也證實了產業界前輩在若干年前擔慮的台灣「人才荒」,絕非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

台灣經濟面臨人才荒,應設法「留才」及「攬才」

台灣經濟面臨人才荒,應設法「留才」及「攬才」。

當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日漸流失,無異於經濟發展正走向奄奄一息的薄暮之秋,這個世代豈能不失落?社會風氣豈能不每況愈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入學方案的繁複與多變、九年一貫課程的匆促上路、初等教育的改革與翻轉、以及對學前教育的鼓勵及經費補助,皆未能有效遏止「失落世代」、「無動力世代」的盛行,這不啻顯示了台灣這20年來的教育改革方向及重心嚴重失衡,教改原來只是一場瞎忙。

說來遺憾,不論如何大費周章地設計或開放、或者師法他國之長,台灣的教育改革仍過分強調教學成果與升學績效,始終無法跳脫升學導向的框架,鮮少有主政者具備高瞻遠矚及魄力,而長期形塑而成的社會價值觀,確實也極不易在短時間內加以扭轉。

所有教育專家及學者都知道,升學考試不考的品格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台灣不重視的品格教育,卻是頂尖企業搶人才的關鍵。關於教育,悟覺妙天禪師曾對弟子強調如下原則:小學、中學的教育應著重在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大學以上再教導學生如何做事,如此在從學校畢業之後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心裡清楚自己的前途方向及長處,自然不會眼高手低或失業。

悟覺妙天禪師表示做人要像中國古代的銅錢一樣「外圓內方」

悟覺妙天禪師表示,做人要像中國古代的銅錢一樣,「外圓內方」,心裡要有原則,對外則須圓融世法。

「如何做人」雖僅四字,其實已完全涵蓋了品格教育。禪師又曾告誡弟子:做人應如中國古代銅錢一般,「外圓內方」,心裡要有原則、不慌亂,對外則須圓融世法,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台灣現在所面臨的社會失序亂象,究其根源,在於人心的墮落與茫然,因此,品格教育一定要從清淨心靈入手;當然,教育工作者不應廢棄傳統儒家思想所教導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這是維繫良好社會秩序的準繩。現在有少數人將其視為既迂腐又禁錮心靈的陳腔爛調,主張應棄之如敝屣,其實都是觀念上的偏執所致。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