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換個角度說話吧!

外圓內方,換個角度說話吧!

Editors choice
做人要像中國古代錢幣一樣外圓內方,心裡要有規矩原則,對外則圓融祥和。
~悟覺妙天禪師

文/鄧鎮銘

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中年人搭公車,上車後在走道間尋找座位;司機因為突發的路況緊急剎車,中年人冷不防一個踉蹌翻跌,一路跌坐在司機旁的投幣口,全車人都用驚訝的眼光望著他;驚魂甫定他抬頭望向司機,司機也正睜大眼睛看著他,他突然開口:「司機先生,找我有事嗎?」頓時全車哄堂大笑。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假如滾到司機座位旁的這位老兄,用生氣的語調罵司機:「你會不會開車啊!」這司機肯定回罵:「你上車不趕快坐好,3歲小孩啊!」恐怕兩個人免不了一陣國罵,甚至大打出手都有可能。

直接說會傷人 不如換個說法

悟覺妙天禪師常教導我們,做人處事要像古代錢幣一樣,外圓內方。

錢幣是貨物流通的媒介,自古以來,錢幣就象徵著做生意,做生意當然要圓融祥和,所謂和氣生財。然而在雙方以金錢交易貨物時,必須顧及公平原則,所以發明錢幣的人,就以「外圓內方」作為錢幣的形制。

所謂外圓內方,深層的含意就是心裡有一個公平、規矩、信用的尺度,不要踰越;但是與人對待就要有彈性,不要直性子,直來直往,要圓融處事。一件事情若直接說會傷人,那就換個說法,既不傷人又能保護自己,這要用一點智慧。

以前麥當勞有一個個案,美國人擁有槍枝很浮濫,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某天一位黑人大漢上麥當勞點早餐,小姐說現在時間已過了,我們只供應午餐,不供應早餐;黑人說:「我一定要吃早餐,你們的午餐不好吃!」黑人態度強硬。

拗不過黑人,小姐只好問一旁正忙碌的經理:「時間過了,但這位客人要點早餐」;經理說:「時間過了,當然不能賣,照規定!」

沒想到此時黑人將背包放在桌上,拉鍊拉開竟掏出一把手槍,指著小姐:「賣不賣!」經理說:「賣了賣了」,不然怎辦?有人會為了捍衛公司制度而壯烈犧牲嗎?

這個案例被放在一個突發事件處理的國際研討會上討論。台灣的教授被其他國家學者問到:「這情形你們台灣人會如何處理?」教授說:「基本上,我們台灣從來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外國學者說:「因為你們不能擁槍?」教授說:「有槍我們也不會發生這種事。不信我做個demo給大家看。」

台灣的小姐看對方來者不善,絕不會硬碰硬,因為太硬會激怒對方;小姐一定會說:「好的,沒問題」,然後進廚房繞一圈,假裝東看西看,回來說:「糟糕,賣完了欸,很抱歉!」那黑人就走了,啥事也沒發生。

學者又問:「有那麼簡單嗎?如果那黑人也探頭向廚房看,正好有一份漢堡放在廚房桌上,你們怎麼辦?」

教授說:「小姐立刻回頭看了一下說,喔!那是剛才客人的退貨,說是在漢堡裡面發現蟑螂的一隻腿,如果你要就送你,不要錢」;黑人摸摸鼻子就走了。

這也許是笑話,但是換個說法,不傷人,又能保護自己;外圓內方,這也是禪。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

有一位禪師在弘法時,需要廣泛接引眾生,除了在城市設立道場,也經常前往偏鄉說法。偏鄉民眾上課時,看禪師說法行雲流水,剖析人生道理字字珠璣,心中很是佩服與敬仰。

雖然大家對禪師都起了恭敬心,但因為在地的習性使然,他們本土氣息仍然很重,喜歡簽六合彩;禪師除了上課,對大家的生活也很照顧,於是經常下課後,大家便圍著禪師問事情,看禪師處理他們的問事很靈驗,有人就提出希望禪師給個明牌的提議。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有一句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禪師為了隨順因緣,希望他們留下來禪修,就真的報了一組明牌給他們,結果真的中獎了。

他們非常高興,就供養了一筆錢給禪師,禪師推拒不掉,便拿著這筆錢到寵物店買了一隻猴子,是一隻長臂猿;後來那隻長臂猿跟著禪師打坐,非常乖巧,坐在禪師的書桌前,經常盤坐2小時,令這些偏鄉民眾感到汗顏,連猴子都能禪定那麼久,大家就都開始精進修行了。禪師轉化眾生的習性,有時還是要隨順因緣,因機度化。

其實禪師報明牌給他們,是在告訴他們佛法無邊,修行才是人生第一大事,希望他們能放下世俗、精進修行。而禪師把他們供養的錢去買猴子,並沒有自己花用,也有另一層意義:這錢是不勞而獲,必須「眾生來,眾生去」,不能留為己用。他們後來也在法門裡認真修行,非常快樂,這也是「外圓內方」的道理。

外圓內方 事緩則圓

有一位老教授說了一則故事,在他年輕剛當教授時,有一天受邀到一個企業去演講,公司員工都到齊了,坐在他正對面的,就是他們的老董事長。演講進行10分鐘,老董事長開始打呼,他覺得受到干擾,就請總經理把老董事長請回辦公室休息,不然會影響上課。

老教授後來為這事很懊悔,因為人家那麼老的董事長,經營事業非常成功,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來聽你的課,等於是捧場、給面子,只不過打個呼而已,你就零容忍地把他請走,實在沒這個必要,真是太不懂得圓融了。

生活禪話-外圓內方,換個角度說話吧果不其然,這家大企業再也沒有與他互動,他相信那位老董事長肯定對他相當失望;這是他年輕不懂圓融而犯的錯誤,而他也從這次的演講中學到了圓融。

人的心胸要愈來愈寬大,才是成熟;要外圓內方,才不會得罪人,事情也才能圓融處理。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外圓內方、事緩則圓,自己做到了嗎?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