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菌腸腦軸看身心靈健康 專注名色脈輪案例剖析

從菌腸腦軸看身心靈健康 專注名色脈輪案例剖析

文/黃金龍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西元前4世紀時曾說過:「所有疾病皆源於腸道(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類似的思維在中國醫學,也有「脾胃乃後天之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等觀念(這裡的脾胃,指的是以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而「面黃有救(註)」一詞,更點出了中醫對消化系統的重視。

註:中醫把「青赤黃白黑」五色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及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黃色與脾胃同屬於土。

長約9公尺的腸道,是一座大型的生化工廠,裡面配備著各種將食物分解、吸收的機能。經由消化道處理過的營養物質,再送到肝臟進一步代謝,形成血液,運送到全身。

腸道同時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腸道中,腸壁必須面對各種外來及內生的菌類與毒素。因此大部分的免疫系統都配置在腸道之中,避免毒物、細菌入侵人體。

腸胃道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在話下,但近年來,另有屬於腦神經科學的精神及心理領域的學者,對腸胃道的研究更加熱衷,科學家甚至定義出所謂的「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強調腸道與大腦間的相互影響。

在腸腦軸線的理論中,腸道又稱為「第二個大腦」,有許多神經密密麻麻地深入腸道內層,匯集訊息,傳給中樞神經。

腸道有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而且透過腸腦軸線,與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事實上,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等現代人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和腸腦軸線相關。

腸道對於情緒的影響,可從內分泌系統的角度來看。身為人體最大內分泌器官的腸道,可分泌數十種激素,包括多巴胺、血清素、膽囊收縮素、飢餓激素…等等,能調節生理各種不同功能。其中被稱為快樂荷爾蒙、幸福分子的多巴胺與血清素,有很大比例是在腸道合成的。

人體約有60兆個細胞,然而存在於體內、體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菌類,總數竟與人體細胞總數為同一數量級。這些所謂「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有99%都住在腸道之中。

美國史丹佛大學David Relman教授利用內視鏡,觀察從人體腸道取出的腸壁黏膜組織,發現腸道菌的種類多達千種以上,其中7成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種。這項結果曾發表於2005年的《Science》雜誌。

David Relman教授說:「腸道菌是人體必要的器官,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它的認識竟如此不足。」

2017年,由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研究團隊發表於《The Cell》雜誌的研究中發現,腸道中有一種腸嗜鉻細胞,它負責產生身體90%的血清素。同時,大約有20種細菌被認為與腸內血清素的含量有關。

研究者將這些菌種植入原本無菌的小鼠體內,發現血清素在腸道和血液中的濃度都顯著上升。這個研究顯示,腸道就如同大腦般影響我們的心情,甚至比大腦的影響力更大,而腸道的菌種則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菌腸腦軸運作機制

腸道菌、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雙向信息通道。由腸道菌和腸道內特化細胞產生的內分泌、神經分泌、炎症等相關訊號,可以影響大腦運作。反過來說,大腦也可以通過內分泌和神經機制,影響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圖片來源請見文末參考資料)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