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社會難解習題 父母長照 別傷了手足親情

老齡社會難解習題 父母長照 別傷了手足親情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最近有一則姊妹難為的新聞報導,30歲的小彩(化名)有個罹患失智症的父親,唯一的姊姊因工作忙碌,父親的照顧工作便由小彩負責。然而某日小彩一不注意,父親跑出家中,不幸摔倒受傷,姊姊一得知,氣得責怪小彩疏於照顧,一狀告上法院…。

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除了父母,手足便是最親的人,不管年齡相近或相遠,手足之間總是存在著有時衝突、有時卻又緊緊相繫的關係。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多少曾認為父母偏愛某位手足,將資源、關愛都給了對方,而給予自己的所剩無幾。

依心理及社會學角度分析,手足關係往往深刻影響著我們出社會後,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小至食物分配、如何排隊等,都訓練著我們與他人溝通及協調的能力,可說是接受社會化的起點。

父母扮演的角色,也對孩子的觀念養成,有著淵遠流長的作用,教育方式不同,造就人格也不同。然而童年再親密無間的手足,成年後也不免要分道揚鑣;有了不同生活圈之後,想法觀念的差距,自然也容易南轅北轍。

成年手足照顧父母 須學習「讓」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黃心怡表示,在「老齡化、不婚化、少子化」日趨嚴重的現代社會,愈來愈多的手足關係,在面臨父母老邁後的照顧議題,彼此間的差距與矛盾便會逐漸浮現。

手足的想法落差,就像一條細線不斷往兩端拉扯,讓夾在中間的父母或其餘手足,都能感受劍拔弩張的相處關係。當細線一不注意應聲而斷時,便免不了要產生家庭紛爭。

黃心怡分析,父母年老後的照顧分工,當需要不同手足協調、支撐時,「讓」便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俗話說:「甘願做,歡喜受」,但當付出太多、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時,無形中也會累積怨懟。

例如哥哥們都不負責照顧父母,由妹妹獨自承攬照顧工作,久了不只妹妹易有怨言,也使其他手足沒有機會學習,容易累積紛爭;不懂得適時放手、喘息,再美好的孝順初衷,都會被現實折騰成埋怨。

案例1(來源:黃心怡)

王凱(化名)北漂多年後,在台北成家,但年邁的母親卻獨留高雄老家,為了盡孝道,同時認為妹妹照顧不周,他每月固定搭高鐵返家看母親,但母親卻認為王凱不該回來,母子常爭吵,令王凱矛盾又受傷…。

★分析:掙扎於現實與家庭的矛盾關係,也不將照顧機會讓予其他手足,最後形成「為何只有我付出」的心態。

案例2(來源:黃心怡)

陳母有3男1女,兒子們都在國外發展,女兒美美(化名)尚未出嫁,於是哥哥們協議,共同出錢讓美美照顧年老母親。原本發自內心想孝順的美美,卻愈照顧愈心力交瘁,但哥哥們也認為自己已經付錢,美美不該埋怨…。

★分析:在重男輕女的社會結構下易見,照顧者不說、不讓、不尋求支援,形成惡性循環。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